袁紅跟幺爸(左),還有當年一起抱她回來的孟世華合影。
  25年前,一名臉上長著血管瘤,瘦得跟小雞崽似的女嬰被抱到了當時的民主村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她活不了多久。但在三個“爸爸”的悉心照料下,喝張家的奶,吃孟家的飯,女嬰健健康康活了下來,血管瘤也漸漸痊愈。
  25年來,被取名袁紅的女孩,先後經歷了兩個“爸爸”的離世,也飽嘗了母愛的缺失。
  隨著時間的推移,她的腦海裡有一個聲音越發強烈———找到親生父母,一起來感謝給了她第二次生命的人!
  得知袁家的閨女要尋親,10號,九龍坡區西彭鎮東林村14社的老鄰居們又坐到了一起,出謀劃策。院壩里的一棵香樟樹鬱郁蒼蒼,它跟袁紅同齡。
  帶回希望
  村裡袁家三兄弟都是單身,老大袁德富38歲了,很想收養個小孩
  時間回到那一年初夏(1989年6月)的一天,院壩的香樟種下不久,地里的嫩苞谷剛成熟。
  第二年就是北京亞運會,孟世華琢磨著買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。當時這在村裡,絕對是最洋氣的。揣著兩百多元錢,孟世華帶著全村人的夢想出門了。
  在江津親戚家吃過午飯,孟世華就往大什字的百貨商店趕。擦肩而過的一個老太太,讓他改變了計劃。
  老太太懷裡抱著一個嬰兒,只露出半邊臉,哭聲像小貓,讓人心生憐憫。老太太一邊踱步,一邊念叨,“撿來的娃娃送都送不出去了,這下粘手了。”
  老太太名叫李遠淑(音)。儘管過去了20多年,孟世華還是清楚的記得:李遠淑是在斑竹巷婦幼保健所的一張條椅上撿到這個女嬰的,自己還養了幾個月。當時這個女嬰右側半邊臉紅腫,身邊有一張紙條:正月十五午時生。一張醫院診斷書上寫著“血管瘤”。
  孟世華問老太太,能不能把嬰兒給他養。老太太說,結過婚的不行,有孩子的不行,最好是單身,年紀比較大的。孟世華一掂量,自己沒有一個條件符合,但他想到了鄰居袁德富。
  袁德富是袁家的老大,因為身材矮小,常年在鎮上下苦力,一直沒有結婚,已經38歲了。“一直想收養個小孩。”袁德富還有兩個兄弟,也都是單身。
  儘管是帶著全村人的夢想出來的,但買電視的事情還是被他忘到了九霄雲外。孟世華問清楚了李遠淑的住址,就急急忙忙往家趕。
  三個爸爸
  袁家三兄弟態度誠懇,加上鄰居一旁幫腔,逐漸打消了李遠淑的顧慮
  得知消息的袁德富喜出望外。儘管是憑力氣吃飯,但他勤奮肯乾,家裡不缺吃穿。
  第二天,袁德富去村裡開了各種證明,跟著孟世華一起去了江津。見到女嬰後,袁德富愛不釋手。孟世華提醒他,女嬰的臉上有血管瘤,手臂瘦弱得像枯柴,“擔心養不活。”但袁德富想都沒想,說臉上的病可以治。
  李遠淑仍然不放心,一定要到袁德富家看看,究竟有沒有能力養。一行人又趕回村裡。
  袁家收養了一個女嬰,周圍的鄰居也都趕來看熱鬧。有經驗的鄰居說,這孩子得喂人奶,不然營養跟不上。很快有人帶來消息,張家的四媳婦剛生了孩子,奶多。
  袁德富的家跟普通村民的家沒啥區別,泥胚的牆,茅草的頂。李遠淑一開始還有些猶豫,但袁家人態度誠懇,加上鄰居們在一旁幫腔,逐漸打消了她的顧慮。在袁家人的熱情輓留下,李遠淑住了一晚後離開了。
  從此,村裡多了一個女孩。因為臉部紅腫,袁德富就給取名袁紅。他成了這個女孩的爸爸,兩個兄弟分別是二爸和幺爸。
  張家四媳婦也如約每天過來喂奶,直到滿歲。有了人奶的滋養,袁紅的身體逐漸好轉,除了臉上的血管瘤,跟正常孩子沒有區別。
  接力撫養
  爸爸、二爸先後去世,11歲的袁紅只好由至今未婚的幺爸袁德春撫養
  3歲前,袁紅臉上的血管瘤一直都很明顯。爸爸袁德富拼命攢錢,要帶女兒去城裡的醫院治病。但一隻公雞卻改變了一切。
  那是袁紅2歲多的一天,她吃完飯後米飯粘了一臉。家裡養了好幾年的大公雞衝著這些米粒一陣亂啄,鮮血伴隨著哭聲,從袁紅的臉上流了下來。袁德富好生氣,把公雞綁起來,準備宰殺。
  說來也怪,血止住後,袁紅臉上的血管瘤不明顯了,開始漸漸消退。闖禍的大公雞也撿回一條命。至今,大家仍然相信,血管瘤的消退,跟大公雞有直接關係。
  1995年,袁德富就收養袁紅進行了公證,兩年後辦理了收養證。
  1998年,積勞成疾的袁德富去世。在他睡的床下,給女兒留了不少百元大鈔。跪在爸爸的墳前,袁紅哭得一塌糊塗。
  2000年,二爸也因病去世。11歲的袁紅只好由幺爸袁德春撫養。從小就疼愛袁紅的幺爸,至今未婚。
  “以前幺爸在路上遇到賣冰糕的,都會給我買。”袁紅說,放學回家路上,幺爸經常端碗肉在村口,讓我先吃肉,再回家吃飯(分家後,爸爸、二爸是一家,幺爸和爺爺是一家)。
  在鄰居家,隨時都有袁紅的碗筷。零食糖果,更是從不吝嗇。
  母愛缺失
  同學都說我是撿的,要不然就是石頭裡面蹦出來的,因為我只有爸爸沒得媽媽
  從上小學開始,袁紅就感覺到了自己的不同。“同學都說我是撿的,要不然就是石頭裡面蹦出來的,因為我只有爸爸沒得媽媽。”
  儘管家裡人從來不避諱女兒不是親生的事實,但袁紅仍然感覺得到母愛的缺失。
  初一上學期讀完後,成績不好的袁紅就不上學了。一家洗腳店招學員,她用鄰居家姐姐的身份證,混了進去。培訓結束後,被安排到寧波上班。
  在外的6年時間,袁紅很少回家。工友們都奇怪,從未聽到袁紅說起過媽媽;每到過年過節,也不見她給家裡人打電話。“不是我不想打,我都不知道媽媽是誰!”
 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,袁紅萌生了尋親的念頭。
  去年4月,袁紅跟相戀4年的男友結婚。婚禮現場,當主持人邀請雙方的父母上臺時,雙方上臺的都只有爸爸。
  老公小時候就沒了媽,對袁紅的尋親很支持,對幺爸也很盡孝道。他們拿出打工多年的積蓄,推掉袁紅老家的房子,修成了2層小樓。前不久摔傷了腿的幺爸,時不時來小住一段時間。
  責無旁貸
  10號中午,10多個鄰居聚到了老屋院壩前為尋親出謀劃策
  10號中午,吃過午飯後,10多個鄰居聚到了老屋院壩前。
  “一定要把親生父母找到,要不然他們小兩口都沒得媽。”陳光美率先發言。
  四婆段文貴今年78歲了。“都過去25年了,時間越長越難找喲。”段文貴推測,袁紅的親生父母應該是沒錢給孩子治病,才遺棄在婦幼保健所的。
  親手將袁紅抱回,又一直看著她長大的孟世華覺得,對於袁紅的尋親,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。去年,他就利用去江津走親戚的機會,想把李遠淑找到。“李遠淑當時大概60歲,是被服廠打鞋底的(職工)。”孟世華說,李遠淑的家當年就在婦幼保健所所在的斑竹巷,“她是個好心人,撿過好幾個棄嬰,養一段時間再找合適的人家收養。”
  根據鄰居們提供的線索,袁紅帶著收養證,去過一趟江津的婦幼保健院(所)。但因為無法提供親生父母的任何信息,無法查找。“還去了江津的派出所查李遠淑這個人,但還是查不到。”袁紅說,其實她也清楚,即使找到李遠淑,對方也不見得能提供有用的線索,“她還不是撿的。不曉得哪個丟的。”
  前幾天,在陳光美的建議下,袁紅在當地電視臺的新聞上尋親。事後也接到了不少人的電話,但很多都牛頭不對馬嘴。惟有一個男子一直在發短信聯繫,認為袁紅有可能是他的姐姐。“但他一直不肯讓他的媽老漢跟我打電話,我也很懷疑。”
  孟世華說,按照推算,袁紅的親生父母,應該在60歲左右。而且住在江津的可能性也比較大。“她應該不是私生子,李遠淑撿到的時候,都有一個多月了。要麼是因為血管瘤,要麼是因為養不起。”
  袁紅說,除了面部和頸部的血管瘤特征外,她的右大腿上還有一塊胎記。血管瘤在消退,但胎記一直在。“血管瘤快好了,不曉得媽媽還認得到我不。”
  文·圖/重慶晨報深度報道記者 肖慶華
  記者手記>
  老鄰居的善始善終
  10號的那場院壩聚會上,孟世華髮言最多,也最讓人感動。
  從25年前,跟袁紅的養父一起把她接回村裡,孟世華的心就一直被這個小精靈牽絆著。得知袁紅想尋找親生父母,孟世華一下激動起來。“要是真找到了,那我就算善始善終,功德圓滿了。”
  袁紅又何嘗不知道老鄰居們的良苦用心。“我真的是吃百家飯長大的。”因為爸爸幹完活回家晚,總是路邊隨便買點燒臘。而袁紅,一般都在幺爸或鄰居家吃過晚飯了。
  袁紅說,要是找到了親生父母,一定要帶他們來東林村的老屋,感謝這些善良的老鄰居們給了她第二次生命。  (原標題:25年前被棄的她
遇上了三個爸爸和一群熱心鄰居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eltoar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