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策略地圖
人生的策略地圖
數學系畢業後,我經歷過資訊、財務、投資等幾個領域工作,現在的工作則較偏向於經營管理層面。2003年我在公司負責推導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),從導入、上線、持續修正,至今已執行兩年,運用在公司的經營管理系統上逐漸順暢,從無到有,我也參與完整實務歷練,想趁這個機會與各位分享。
平衡計分卡是由Kaplan及Norton於1990年提出,這十餘年來在企業實務運作導入有相當大的成效,並被哈佛管理評論評定為最具影響力的經營管理工具。平衡計分卡可被視為策略性績效管理,理論很簡單,平衡是指策略管理,希望公司在思考策略時能夠領先因子與落後成績平衡、內部運作與外部顧客平衡、短期績效與長期規劃平衡;計分卡指績效管理,所有的策略活動都必須建立計分卡指標,藉以衡量策略達成情形。也就是企業必須規劃平衡策略,建立策略地圖,並時時衡量策略達成狀況以修正策略方向。
因此平衡計分卡尤其著重策略管理,企業經營應先設定願景與目標,根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關鍵策略,同時建立策略地圖,做為企業發展的導引。平衡計分卡建議企業應由財務、顧客、流程、4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發展公司的策略目標,並建立因果關係的策略地圖。只有包含組織、人力、資訊等無形資本的學習與成長構面產生效應,公司內部流程才能做動;流程產出能為企業創造價值,才能提供顧客服務;顧客滿意,才能為企業實現財務目標。也就是,平衡計分卡的精髓就建構在策略地圖之上。
講這些對大部份的系友,的確是比較無趣一點,平衡計分卡可應用在營利企業上,對非營利性組織,甚至是個人,其實也能夠同理應用的。因此,我想要借用平衡計分卡的概念,提供建立人生策略地圖的參考。
人生的路是一種選擇,不管你想寧靜過一生,或者轟轟烈烈闖蕩江湖,早一點為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方向,其實是有益的。我想要在鄉下當老師、空閒時種些田、養些雞、終其一生;我想要在學術上有所發展,擠身中央院士;我想要退休時擁有超過5千萬的財富,退休生活吃穿不愁;我想要在官場上或企業界出人頭地,當個部長或CEO…。這些都是可設定的目標,就是你人生的夢,沒有對與錯。當然,在設定目標前,先對自己自我分析,我現在處於什麼地位,我有什麼優缺點,外部環境有何機會與風險,什麼是我的核心優勢,這樣設定目標,至少不要太不切實際。為自己的目標加上量化數字及時間,會更加明確喔!
目標無法實現或不去努力,就只是單純的夢想。從你所自我分析,善用你的優點,克服你的缺點,由核心競爭力來設定關鍵策略。專注研究、勇於發表,這兩項關鍵策略有機會讓自己成為中央院士;創造政績、廣結善緣,有機會讓自己成為XX部部長;強迫存錢、不斷投資,也許到了退休那一天,真的擁有5千萬財富。無論如何,根據自己的核心優勢,總能想的出幾個大的方向成為關鍵策略,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。
關鍵策略只是大方向、大原則,接著就必須進行展開,你的每一項關鍵策略到底是什麼定義,背後希望做到哪些工作或成果,應該要包含時程,具體的條列出來。這對數學系而言,可就容易多了,我們稱之為mapping,根據這些條列工作與目標,每一個關鍵策略應該要對應到多個策略目標。策略目標就是關鍵策略的下一階展開,也就是,你該再分割設定較小的策略與目標,平衡計分卡提供財務、顧客、流程、學習與成長四個構面給予我們參考,建議我們在這四個構面下發展策略目標,但其實只要能呈現因果關係,構面的主題是可以改變的。
Kaplan於2004年發表的新書—策略地圖,又提供給我們一些很好的標準範例參考。根據Kaplan的概念,延伸到人生規劃,無論你的目標及關鍵策略是什麼,學習與成長永遠是你實現目標最基礎的因,現今時代,學習與成長涵蓋專業技能、資訊技能、整合技能三個層面,這是很有道理的,專業技能是指你的專業養成,要達到不同的目標,都會有不同的專業需求,而且每一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學習重點,而且必須是理論與實務並重,這是最基本的要求;漸漸地基本的資訊技能已是任何人不可或缺的,現代人又有誰可以說我不會使用Internet,我要找我的秘書打字(當然,老闆例外),如果沒有,自己要想辦法補足吧;整合技能在講領導力、協調力、溝通力、團隊合作,這些技能不分行業,年紀愈大或職位愈高將更顯得其重要。在學習與成長構面中努力開發專業技能、資訊技能、及整合技能,將是往自己的目標邁進的基礎及最根本的因。
有了學習與成長構面的基礎,才有可能實現流程構面。對個人來說,流程就是工作或任務,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與整合能力,在工作任務中產生價值,或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。流程是來實現策略的,因此規劃流程構面的第一步,就是來界定,到底哪些工作或任務,能與你的目標及策略匹配,不相關或難以實現策略目標的流程,就少花點功夫吧!
顧客構面告訴我們,流程有無價值,多半時候不是你說了算,而是由你的顧客來判斷。你的工作可以應領多少薪資、你的服務該收取麼費用,是由你的上司、你的雇主、你的消費者決定,所以你應該思考顧客的需求,提供顧客所需要的,提供顧客認為有價值的服務。這裡有一點和我們一般思考邏輯不同的地方,理工科的人通常腦筋轉不過來,認為只要我能提供專業技術,產生貢獻,別人就該賞識你,諸不知你的顧客往往並不像你所認知的那麼理性或那麼伯樂,他除了應該依你提供的服務給予報酬外,他的七情六慾也會左右報酬的大小,因為所謂的價值除了可量化部份外,還有不可量化的感覺因素,這就是所謂的人際關係。
策略地圖的最上層是財務構面,或者可轉換成你所認定的目標構面,而這時候通常只是成果,財務面的成果、社會地位的成果、或是精神層面的成果,也就是根據你的學習與成長能力,表現在流程上的價值,來自顧客給予你的評價,產生的成果。
學習與成長、流程、顧客、及財務四個構面串起來就是具因果關係的策略地圖,越是接近策略地圖底層,越屬於領先因子,領先構面作的好,落後的成果構面自然也會好,好因種好果,壞因好果不長在,除非你的策略及因果關係想錯了。所為的人生策略規劃就是清楚的寫下願景目標,透過這四個構面的指引,在你的策略地圖上規劃主要的策略行動,並且按照你所規劃的方向落實執行。Kaplan教導我們,你應該要為每一個策略行動設定衡量方式與目標,某一項技能要專業到什麼程度、工作上希望呈現什麼樣的價值、希望顧客對你打什麼樣的分數,You get what you measure!你建立了什麼樣的衡量標準,你就會往哪一方面發展。再套上PCDA(Plan-Check-Do-Action)的觀念,規劃與執行後,每隔一段時間,重新檢視你的目標與策略地圖,不斷進行執行-修正-執行,直到目標達成。
設定具體而清楚的目標,規劃具因果關係的策略地圖,聚焦及專注於策略行動,並設定衡量模式定期檢討,這就是平衡計分卡的意義,而移植到人生的規劃,也可以是相同的概念,無論你是否才剛踏入社會,或是在社會大學已打滾多時,透過策略地圖,重新檢視一下你的人生目標與方向,重新調整你的腳步,其實對每一個人,都相當具有意義的。
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
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eltoar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